4月18日上午,孙水裕校长以《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为题,为20级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3班、20级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2班共计86名同学讲授了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于江丽,以及部分思政课教师聆听了本次课。
思政课现场
孙水裕科学构思,将现实生活、学生专业、国家政策有效衔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首先从生活事例切入,引导学生认识当前全球变暖情况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大增加等严峻形势,进而启发学生从专业视角分析煤、水、风、核等不同能源发电的碳排放情况,以及通过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等方式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孙水裕指出,减少碳排放不只是专业技术问题,而是重塑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孙水裕着重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的成效。并从文件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与亮点两个层次,解读了关于双碳工作的两个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使学生充分看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与学生充分探讨了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学校环境专业设置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引领同学们以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双碳”目标。孙水裕指出,我国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紧迫、困难更多,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勉励同学们要树立全球视野,保护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这两个家园。
最后,孙水裕与学生亲切互动,就学习、生活等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课,不仅深入理解了专业知识,开拓了思维视野,也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涯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江丽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有根)